8882米的轮探1井,井深甚至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,成为亚洲陆上第一深井的同时,更标志着塔里木盆地寒武盐下超深层勘探取得重大突破,证实在塔里木盆地8200米以深地层依然发育原生油藏和优质储盖组合。 一口深井,带给世界如此多的惊喜。而这惊喜是在被地质科学家公认的地质被“打碎了又踩了几脚”的塔里木盆地创造的。 2020年1月19日,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境内的中国石油风险探井轮探1井,经酸压测试,折日产原油133.46立方米、天然气4.87万立方米。用塔里木油田公司党工委书记、总经理杨学文的话说,钻探轮深1井的目的,就是探索超深层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的含油气性,攻克油气新理论难题,加快推进超深层碳酸盐岩新领域勘探进程。 8000米以下油气田不只存在于科学家的脑海里 39岁的唐雁刚是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。“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情况与世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。用前辈的话说,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是‘被人打碎了又踩过几脚’的地方,地下各种地质层完全被打乱,根本找不到一条完整的地质带。而对石油地质来说,只有先从地质上发现了有油气的理论支撑,才可能打出油气田来。” 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表明,世界大型油气田主要发育在盐下。塔里木油田经过31年的开发,浅层的地质情况已经摸清,超过6000米的深层地质情况也基本了解,但超深层,即8000米以下的地质情况怎么样?唐雁刚他们还有些不了解。 “不了解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采用的地震反射波方式只有7秒,而要清晰地认识到超8000米以下的地质情况,反射波至少需要10到12秒。从地质构造来看,我们推断塔里木盆地8000米以下应该有大油田。”唐雁刚坚定地说道。 如何让这种存在于脑海里的新理论被证明,成为塔里木油田发展需要攻克的一个世界级难题。 1989年到2003年的浅层勘探开发,支撑了塔里木油田500万吨的建设步伐,也让他们认识到:大型油气田就像存在一个大碗里,它上面一定会有一个碗盖。而塔里木盆地8000米以下的地质情况是:上层有一个巨厚的盐层,恰似油气碗上的碗盖。它的下面真会有个富饶的油气田吗? 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,让一批世界级专家来到塔里木油田。但这些身经百战的专家看了塔里木盆地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后,全都摇头,直说这样的世界难题他们从没见过,没办法解决。 唐雁刚这群年轻的科学家不相信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他们跑现场,仔细了解钻探情况,认真分析地质构造数据,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理论难题。 说起这个过程,唐雁刚深有感慨地说:“刚开始,我们确实怕超深井。因为它要穿过砂岩层,加之超深井必然会遇到高温高压等复杂情况,控制不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,更可能出现巨大损失。但我们不甘心啊,我们做地质勘探的,遇到塔里木盆地这种复杂的地质情况,是幸也是不幸。不幸是这种情况世界上没人遇到过,幸是我们遇到了,这不是大有‘天降大任’的感觉吗?” 靠着这种拼劲,塔里木油田的科研团队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,构造建模,不断更新理论认知,竟然发现了三个超深富饶油气田,为塔里木油田油气产量当量今年突破3000万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。 “塔里木盆地的碳酸盐岩与国内外相比都是最复杂的,埋藏深、非均质性强、油水关系复杂,绝对是世界级难题。但我们的科研团队开展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、礁滩体、古岩溶等攻关研究,确认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一间房组、良里塔格组生物礁的存在,创新建立了礁滩复合体的沉积模式、岩溶模式,揭示了礁滩体岩溶储层沿台缘带呈透镜状叠置连片规模分布的规律,形成了沿台缘带钻礁滩勘探思路,并据此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大型礁滩体凝析气田——塔中Ⅰ号气田,被评为全球重大发现之一。我们发现巨厚碳酸盐岩内沿不整合面发育着‘串珠状’的岩溶储层,于是形成了沿不整合面钻层间岩溶储层的勘探思路,发现了哈拉哈塘油气范围5000平方公里超深层大油气田,开辟了台盆区碳酸盐岩勘探新领域。碳酸盐岩这个近20年一直默默无闻的配角,一跃成为原油上的主力军。”唐雁刚兴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